您的位置: 首页 >老年艺苑>详细内容

话说端午

来源:市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:2019-05-29 09:36:31 【字体:

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端午,又名端阳。端者始也,初也;阳即太阳。端阳即太阳初升之日。

端午节本是中国古代农家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
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一文中,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。吴越人以龙为图腾,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,每年五月五日致祭,将粽子和其他祭品投入水中供龙享用,不让龙伤害自己的子孙。吴越人很早以前就有纹身的习俗,身上刺着各式各样的“龙”,挑选纹过身的青年男子去划龙舟,使赛龙舟成为图腾祭礼中一个重要项目,一种带有社会性、宗教性和娱乐性的群体活动。

在南方,夏历五月在节序上属夏收夏种后的小农闲,农家庆祝丰收,调节一下生活,姑娘回娘家探亲,使端午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。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。鹜即鸭,角黍即粽子,说明江南水乡过端午节的盛况。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,中国南方尤其盛行。

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。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不朽的诗篇,独具风格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。公元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

何锜章先生说:“屈原死前,楚民间湘南夏日陈祓之祭,必早此五月五日。此日厉鬼最盛,故以此日祭舜,祀先祖,并迎天神下降,以镇邪驱除灾祸,降福于人。然此日亦最易死亡,故屈原遂选此五月五日投江,以明其必欲死殉国之决心……”

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无比骄傲地宣称,他就是太阳神的子孙!其生日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,正好是太阳神出来的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。而舜帝就是人们尊崇的太阳神,五月五日又正是他去世的日子,为了祭祀舜帝,追随舜帝,所以,他特地选择五月五日去汨罗投江。
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鳌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了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竹叶、芦苇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粽子,这就是我们今天吃粽子的来历。而龙舟竞渡,正如《荆楚岁时记》所说:“五月五日竞渡,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,伤其身,故命舟楫以拯之”。

屈原忧国忧民、行廉志洁,正道直行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,他气魄宏伟,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,他创造的“楚辞”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,与“诗经”并称“风骚”二体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。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“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”。郭沫若评价屈原是“伟大的爱国诗人”。闻一多评价屈原是“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”。

屈原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;屈原是世界的,更是中国的。中国因为有了这位爱国诗人而倍感自豪,中国因为有了这颗文学巨星而分外灿烂,世界因为有了这位文化名人而更加辉煌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屈原留下的高贵的人格精神与不朽的篇章,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荣的资本和骄傲,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,它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为理想为强大的国家而奋斗不止。

今天,当我们观赏龙舟奋力竞渡的时候,品尝各式各样粽子,家家户户挂艾蒿、菖蒲、喝雄黄酒之时,一定不会忘记凭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

(供稿:汉寿县网宣协会陈焕宁)

(编辑:单鑫)

(审签:熊志发)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